粉红三大恨, 胡适没有上当, 爱玲跑的太快,嘉诚不能共产
粉红三大恨:胡适没有上当爱玲跑的太快嘉诚不能共产 胡适有个小儿子,叫胡思杜。
胡思杜生于1921年,在他青少年时期,胡适任驻美大使前往美国,而他哥哥胡祖望不久后也去了美国康奈尔大学就读。胡思杜就随母亲江冬秀
在上海生活。
江冬秀热衷于打麻将,对孩子的教育非常不上心,而家境又比较宽裕,因此胡思杜期间变得游手好闲,整日吃喝玩乐,结交了一些酒肉朋友。
1940年11月,胡适在上海的友人写信给胡适,提醒胡适孩子有些不良习气。
因此在1941年5月,胡适将胡思杜接到美国念大学。
但是这时候的胡思杜已经无心学习,先后就读两个大学,都未能毕业,无奈下胡适于1948年8月将胡思杜接回国内。
由于当时胡适是中央研究院院士,国民议会临时主席,声望很高,所以国内各个大学都热情延请胡思杜去任职,其中山东大学还表示想请胡思杜前去担任历史系教授,副主任。
但胡适皆以“思杜学业未成,不是研究学问的人才”为由拒绝了所有的邀请。后来胡适仅仅安排他到北大图书馆做一个普通的职员。
此事引起了胡思杜极大的不满。
1948年12月,北平被围,蒋介石亲自电令胡适撤往南京。但胡思杜出于对父亲的不满,以及中共地下党的极力招揽,坚持要留在北平。
当时的胡思杜已经是27岁的成年人,他坚持不肯走,胡适也无可奈何,只得留了一箱财物,并将大量来不及带走的珍贵书籍留给胡思杜,自己和其他家人飞往南京。
但是北平陷落后,胡思杜并没有如他所期待的那样受到重视,仅仅是被分配到华北人民革命大学(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)政治研究院二班七组“参加学习”。
为了更好的“融入新社会”,胡思杜主动上交了胡适留给他的一箱财物,并且将胡适临走前叮嘱他好好保管的收藏书籍总计108大箱全部“无偿捐献”了出去。
1949年9月,胡思杜又公开发表了一篇名为《对我的父亲—胡适的批判》,在文中,他对自己的父亲进行了恶毒的攻击,称胡适是“美帝国主义走狗”、“文化汉奸”、“出卖人民利益,甘心为美国服务”等。
胡思杜这种“迫切要求进步”的举动,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赞赏,使他得以在华北人民革命大学结业后,作为副教授,被分配到唐山铁道学院
(现在的西南交通大学)马列主义教研室(又名马列部)教历史。
1957年4月,中央发出《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》,各级党组织纷纷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和小组会,听取党内外群众的意见,欢迎大家“鸣”、“放”,以帮助党整风。
胡思杜认为,“为党作出新贡献”的机会来了,于是立刻写了一篇文章,列举了他给所在的院部领导关于教学改革的建议。
1957年5月20日,《人民日报》以《河北高等学校教授针对教育领导工作提出批评》为题,发表“本报讯”,报道唐山铁道学院机械系主任孙竹生及教师胡思杜“使用卑鄙手段,妄图夺取学校领导权”。
文中特别注明某部分内容是“胡适儿子胡思杜所说的”。
随着迫害的不断扩大,胡思杜多次被拉出来接受批斗,未久便被学院定为向党猖狂进攻的“反党、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右派分子”,被抓走不知下落。
1957年9月22日,学院领导叫来胡思杜的堂兄胡思孟,告诉他胡思杜于前一天晚上“恶贯满盈,畏罪自杀”。
胡思孟只是一个文化很低的普通工人,哪敢质疑,只得给胡思杜收了尸,草草埋葬在郊外自己挖的墓穴。
1980年11月,在胡思杜死亡23年后,胡思杜才被“平反”。
历史和事实会自己来证明谁才是正确的,事实就可以说明问题
赞(2)
|